从宏观经济来看,政府从年初制定的7%GDP增长率,到下半年“政府不强调保7”,而是强化结构调整。而结构调整的过程是痛苦的,不仅是传统制造业的日子更难过,贪腐的官员纷纷落马。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新兴产业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发展后继乏力的情形,例如“创业大街的咖啡冷了”;“P2P行业跑路名单”;“微商已经沦为传销和骗子”;“BAT裁员或停止校招”等等。
据Ricardo判断,这一现象的背后有三大原因,
1、与2015年年中二级股票市场骤然遇冷,向一级投资市场传导有关,导致“投资人现在只看不投”;
2、中国市场热钱整体降温,又与美国经济复苏,美联储2015年年底加息,导致资金流息息相关;
3、根本的内因在于,中国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单薄,造血能力不足。尤其是热钱推动的新兴行业,在大规模烧钱的同时无法迅速实现盈利。一旦热钱撤离,美丽的泡泡也随之破灭。
这一现实情形,与政府的预期恰恰相反。2015年总理几次视察北京创业大街,政府提出互联网+,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,强调“供给侧改革”,这些反映出,政府希望借助新兴的互联网的力量改造和升级传统行业。但现在貌似先进的互联网行业都整体下滑了,还怎么给传统行业做导师呢?
我们再来看跨境电商行业。如果我们把电商看作传统零售业的互联网+,那么跨境电商就是消费品进出口的电商改造。上半年和其它互联网相关行业类似,跨境电商企业也在相互炫耀融资额;下半年行业在整体保持盈利的同时,竟然也令人吃惊得放慢了发展脚步,这是为什么呢?
进口方面有个段子,中国开放“二胎”,让全球的奶牛“胸前一紧”。这其实凸显出多年前三鹿奶粉和蒙牛为代表的“三聚氰胺”事件后遗症,不仅没有消退,反而愈演愈烈,造成国人普遍不信任国产奶粉,这反而带来了奶粉进口行业的欣欣向荣,甚至造就了进口电商的半壁江山。哎,现实的讽刺性,就是这么带感~
进口电商(奶粉)的机会,让众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开盘下注,试图造就下一个马云或“京东”。上半年进口电商企业如果拿不到1亿美金融资额,都不好意思开口跟媒体讲。这些资金,在下半年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价格大战,带动行业利润率急转直下。积极方面来看,消费者买到了划算的进口商品;也捧红了欧美的部分三线品牌(例如,澳洲品牌SWISSE在两年前还只是小众品牌,现在一跃成为中国保健食品的畅销品牌,2015年以16亿澳币的价格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)。
出口电商行业格局同样是日新月异。平台方面,亚马逊在欧美市场横扫千军,其估值从2015年年初的约2,000亿美金,与阿里巴巴平起平坐,到年底骤升到2,600亿美金,超出阿里1,000亿美金,成为全球电商甚至是全球实体零售行业标杆。同时,由于阿里速卖通已经在第三世界市场牢牢占据了领导地位,2015年年底阿里速卖通大幅度调整政策,用强制性分类目账号押金的手段将中小个人卖家驱逐出场。
与亚马逊、速卖通在出口电商领域的错位垄断相对应,ebay除了在汽配领域保持领先以外,其它类目全部龟速发展;与此同时,自建电商平台的风口在2015年也几乎关闭了:除了环球易购的独立站一枝独秀以外,两家独立站上市企业兰亭集市与DX在2015年均遇到了发展困难。其它除了专注于不发达区域市场、或专注纵深品类批发的中小独立站还有余粮以外,剩下的独立站日渐消亡。
卖家方面,遥想三年前的2012年,月销售额在百万美金的卖家已经是一线领导者;现在这一门槛被推高到了1,500万美金/月。以作者所知,目前年销售额达到10亿人民币的卖家,都已达到10余家之多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大卖家的销售额普遍更依靠ebay和速卖通平台。部分原因是亚马逊在2013年才正式面向中国卖家招商,亚马逊卖家的成长还需要更多时间。
要回答出口电商市场为什么整体放慢了脚步,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从中小卖家来看,自建独立电商网站风口已过;速卖通在驱赶中小个人卖家;运营亚马逊平台对供应链和资金的要求,也让中小卖家望而生畏;ebay方面,虽然2015年年底ebay也发布了新政策,试图招揽更多新鲜卖家血液,但是1、大卖家垄断ebay,加上2、ebay的卖家政策及其繁琐,以及3、ebay卖家人均生产率极低,这三大固疾让中小卖家难以在ebay生存。
从大卖家的角度来看,速卖通的品类限制不仅赶走了中小个人卖家,而且将直接限制大卖家的账号发展;ebay发展缓慢不利于大卖家的快速成长;亚马逊虽然还有发展潜力,但是1、热门品类也已经竞争到红海,2、众多ebay中小卖家都已转战亚马逊,价格竞争将进一步激化;3、运营亚马逊所需要的供应链和资金即使是大卖家,也难以快速筹措。
整体而言,之前出口电商出口的商品以小轻便为主,用户主要是海外穷人用户和爱好者用户,甚至是穷人中的战斗机。随着这部分市场的饱和,跨境电商必然向品质化和品牌化发展,用户也会慢慢调整为中产阶级和主流用户。这一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样惨烈,由2015年年底扭扭车下架一事可见一斑。其实,如果不是由于平台方过度保护,很多传统的大卖家随时都会命悬一线。
面向2016年,作者断言,“海量铺货”这一手段已是昨日黄花,出口电商卖家只有通过扎实研究产品,捆绑供应链才有机会快速发展;进口电商卖家转型为品牌公司的现象也同样会越来越明显。唯一不同的是,出口电商产品品牌虽然也被贴上了“CCB”的标签,但是通过钻研产品赢得消费者口碑,仍然有机会异军突起;而进口电商自建产品注定用假洋鬼子品牌,更难有出路。
注:本文不代表赢商荟观点,如有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
更多跨境电商资讯,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【跨境电商赢商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