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选品,我秉持的理念就是一定要选择刚需类产品,再具体一点就是,在用户打算购买这个产品时,用户内心是在意这个产品的功能,还是关切其款式、颜色、外观等,如果是前者,我会纳入到选品的思考,如果是后者,我会直接舍弃。
为什么不选消费者在意款式、颜色、外观的产品呢?
因为对于卖家来说,这类产品你得准备足够多的SKU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而SKU越多,备货压力越大,打造难度也越大,非常可能的,接近于二八定律,多SKU的产品卖到最后,少量热卖SKU赚到的利润都被压在滞销的SKU上了,采购时是产品,卖得慢是库存,卖不动就变成废品了。
另外,一个消费者在选购一款产品时如果在意款式、颜色、外观、尺码这些,那就意味着他/她在购买的过程中会反复比较,购买中的比较带给卖家的结果就是:转化率差!
购买之后呢,在收到货那一刻,消费者看到和试用实物的那一刻,可能又有了新的情况:产品实物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,或者产品尺寸和自己的需求不能刚好契合,所以,不喜欢了,申请退货!这就给卖家带来另一个数据:退货率高!
但刚需功能类的产品没有这么多烦恼!一个产品,无论款式颜色,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潜在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,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是因为需要它的功能,所以,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在意的是功能,而功能是确定的,消费者无需过多思考,也不需要做过多的比较,在购买时,消费者搜索关键词,你的Listing展示出来,消费者的想法是:是它!如果你的Listing优化做得还不错,成本把控也不错,最后呈现的价格和同行对比有优势,消费者的想法则是:是它!是它!就是它!成交了!消费者的购物路径缩短,不需要考虑很多,直接做出购买决定,对卖家来说,转化率是高的!又因为是刚需产品,SKU少,所以,更容易把众多消费者的购买汇总在一条Listing之下,单量汇总,爆款就产生了!
为什么要说这些呢?
因为有毕业的学员过来找我诊断店铺,学员说,老师,我有点膨胀了,打造成功几款产品之后,我选择了你不建议的品类和产品。
是的,学员选择了消费者凭着个人喜好做选择的产品,产品偏重,而组合中又不恰当的搭配了没必要的配件,造成的结果是,整体成本很高,盈亏平衡点在35美元,但在那价格根本卖不动,没办法,只能逐步降价,学员已经把价格降低到22.99了,还是没多少订单,而所有的订单都来自于烧广告带来的那点昂贵而可怜的流量。
我看了学员的Listing,给他提醒:这类产品消费者在意其质感,所以,图片得处理得足够有质感才行,渲染也好,或者重新拍也好,你不能指望一套普通得毫无质感的图还让消费者掏钱。在Best Sellers榜单中,我看了排名前50的价格,有相当多的Listing售价都低于学员现在的售价,我拿出来做对比,学员表示,“我们不是同样的材质,我的材质更好”,我提醒学员:在消费者眼里,这是同类的产品,甚至,人家的颜色和款式比你的产品更有吸引力,价格也更低,关键的是,这些低价又好看的产品,我刚好看过、买过、用过,质量还真的不赖!
关于这个对比的视角,我知道很多卖家(尤其是工厂型卖家),特别喜欢强调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不一样—别人的是垃圾,自己的是宝贝,其实,这是典型的缺少消费者视角的表现。我经常提醒学员们,在选择一款产品时,永远不要只站在卖家立场看问题,要学会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:如果自己是消费者,是否能够喜欢(接受)这样的产品?为什么?有了这样的思考视角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!但如果你总是带着护短心态,自己的最好,别人的都很烂,消费者没有审美观、不识货等等,那恐怕,你只能把货物留下来自己用了!
看完学员的Listing,我又戳了他一刀:你就选择的这颜色,免费送给我,我都不要!因为我不喜欢这颜色!
我们总觉得自己选择的就是最符合大众审美观的款式和颜色,没想到,我们居然是在给小猫递胡萝卜,给小兔子送鱼,空有一片热心,消费者根本不领情!
所以呀,选品,还是得刚需制胜呀!
学员问:那这产品该怎么打造呢?
一、重新拍图,优化Listing,确保基本功没问题,确保图片有质感;
二、在加大广告投放和降价之间做一个选择,一个是为了导入更多流量,一个是为了提高转化,所谓的运营,不就是通过这些动作把销量做起来嘛!
学员说:我还是选择降价吧!
是的,大概率的,10美金的广告未必能烧出一个订单,但降低1美金2美金的,说不定就开始持续出单了。
那再降价不是亏损了吗?
谁还不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?!
再说了,错了就是错了,经济学中有一句话:沉没成本不是成本,不参与重大决策。
西方有一句谚语:“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,你将会错过满天的繁星。”
“太阳”是你选择失败的这个产品,“繁星”是你可能会选到一款热卖高利润产品。
经济学中还有一句话与之对应的话:沉没成本不是成本,机会成本才是。
以上,记录于2024年12月10日,希望对你有启发。